【記者胡慕情台北報導】即使明知蘇花高計畫建設過程,將產生不可逆的環境破壞,但政府仍以「7成在地花蓮人支持」、「國家重大建設」強力推動。昨天荒野保護協會舉辦「來自花東在地的聲音」記者會,揭發政府的誤導民調手法,傳達在地居民的反對聲浪。


華碩電腦副董事長童子賢直問:「蘇花高要花962億預算,但多少花東居民可受惠?」蘇花高一旦確定興建,將花上長達7、8年時間,因廢土量大,這7、8年間,每30秒就有一輛砂石車會運出,「這些年裡,去花東玩的遊客都得跟砂石車搶地。」


蘇花高 隧道橋樑遮蔽山水

過去在地居民為了花東發展提出許多替代方案,比蘇花高更具可行性,「因為對環境破壞最小,也嘉惠在地居民工作。」但皆未被政府採納。政府更為了「大建設」,透過媒體傳達「7成以上居民贊成」的說法。


但童子賢說,民調問題為「蘇花公路通量趨飽和,常坍方又無法拓寬,需要蘇花高來改善行車條件,請問同不同意?」民調中先問一連串蘇花高將帶來的正面效益題目,影響受訪者判斷能力,「這種充滿誘導式的民調卻被誇大。」


童子賢說明,嘉義與雲林都不缺高速公路,但高達14%在地居民必須往外就業,「顯示地方發展不缺高速公路,缺的是在地產業發展。」他擔憂,未來公路太過便利,以花蓮如此狹小的腹地,將難以承載3至6萬的遊客量。


外,蘇花高僅85公里,卻要近千億預算,日後還要花錢維護。強調為觀光發展,但蘇花高有40公里都在走隧道、35公里是橋樑,根本就是地心旅行


公路化 撕裂自然人文景觀


作家黃春明直指,興建蘇花高就是違反生活倫理,「跟大自然倫理關係沒有協調,生活只會每況愈下。」黃春明表示,這給下一代非常不好的示範,以為水泥建設就叫開發,但卻完全沒有未來性。


黃春明說,強調本土意識,就該重視人民對土地的認識。蘇花高的建設是撕裂的,「一點有機的、延續的知識都沒有。」長久以來,工業板塊與農業板塊撞擊,孩子已經沒有故鄉,對土地的認知是單一且虛浮的。


一旦蘇花高興建,黃春明認為將使上百年自然形成的聚落文化瞬間消失。他經常開車在東部的四線道上,「經常只有我一台車,等了半個多小時才有另一輛。」黃春明痛心地說,這是浪費。歐洲用環境制約人不必要的行為與忍讓品格,但台灣卻不斷認為「美國化」就是「全球化」。


作家孟東籬也悲傷地說,花蓮已今非昔比,以前的花蓮綠意盎然,現在的花蓮卻被南邊的紙漿廠、北邊的水泥廠夾攻,完全失去自然景觀。孟東籬認為,這樣的花蓮只在重覆西部發展悲劇,政府應把建設蘇花高的經費,把紙漿廠與水泥廠移走,或把污染降到最低,「否則將不會有人想來」。


孟東籬表示,花蓮有許多原住民族,真正要照顧當地居民,有最實際的方式可做。「太魯閣國家公園要多用原住民當巡山員,而不是一直縮編!」他質問:沒巡山員 如何保育國家公園?「原民很多沒工作,但他們天生體力好,對山野適應能力強、又認識許多動植物,政府要為他們做最適宜的安排。」


原住民 山林為血土地是家

台灣原住民太魯閣學生青年會代表李美儀透露,蘇花高沿線將經過秀林鄉,是太魯閣族的傳統領域,「2005年通過的原住民族基本法已定義,政府或私人在原住民族傳統領域從事利用,要諮詢原住民族,但中央從未積極主動跟我們對話!


李美儀強烈表達原住民的不滿,認為政府違反原基法精神。李美儀說,原住民族需要建設,但蘇花高不是唯一選項。她感性地說,族裡耆老總是告訴她們:「山林是我們的血,土地是我們的家」,原住民的概念是永續經營,「我們不要工程利益發展」。


洄瀾夢想聯盟代表蔡大洋透露,每到選舉蘇花高就沸沸揚揚,長久以來,花蓮有60多個社團在地發聲,「但沒受到當地媒體重視,當地媒體甚至告訴我們,『蘇花高一定要』,背後應有不少利益糾葛」。


輕軌電車 連結地方振興產業


蔡大洋學觀光出身,認為發展要雙贏,更重要的是,「我們要就業機會的建設」。他指出,要發展花蓮,首先要建立花蓮在地的大眾運輸系統如輕軌電車,可改變花蓮人長久使用汽車的習慣。


已引進的搖擺式車廂較高運量一天可載兩萬人,「絕對可取代蘇花高」。蔡大洋說,花東縱谷沿線有豐富的農業與文化資源,政府應思索發展火車站特色。「縱谷特慢車類似電車設計,是特殊的賣點,未來若建立,可將各地部落與聚落文化產業連結起來。」


蔡大洋表示,東部需要的是「高速網路」,不是高速公路,蘇花高的預算若能挪移至舖設網路架構,建立與國際接軌的網路高速公路,到時花蓮將成為田園旅遊與有機農業並俱的網路城鄉。他直指,花蓮人需要的是「發展基金」,以改善觀光旅遊品質與提升社區文化產業風貌


建設純淨花東義工組織呼籲中央,應研擬替代方案,讓花蓮住民有更多永續發展的選擇權,在替代方案出來前,蘇花高相關建設應立刻停止。李美儀補充,政府要遵 照原基法精神,建立與在地原住民族的對話平台,「否則不排除號召原住民族發起抗爭」。希望中央的「大建設」思考方向轉彎,讓花東淨土永續生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