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詹媽媽,這個蘿蔔真的不用洗嗎?」在北投國小附近上班的一位婦女,拿著北投在地農民詹枝花種的蘿蔔好奇地問。「不用不用!」詹枝花邊強調,邊拿起一根紅蘿蔔,「喀」地一聲將不到10公分長的紅蘿蔔折成兩半,拿其中一半給顧客,「我不灑農藥,所以這麼小根,妳吃看看!」另一半則塞進自己嘴裡,喀滋喀滋。


許多主婦都知道,在市場上長得又大又美的蔬果,多半是中南部農友辛苦種植的結果。但不可否認的是,農藥使用在台灣依然對環境與健康造成問題。雖然農友在蔬果採收前,多半會請農會進行生化檢驗,確定農藥殘留不超過標準,但在有機、無毒食品開始蔚為風潮的健康時代,若消費者支持小農與地產地銷,不但能吃得健康,也讓土地更永續。


去年底,北投社區大學與北投文化基金會、農會等單位,經籌備溝通,與北投區十八份約11位農民合作,展開三場「農民市集」活動;希望透過生產者與消費者的面對面溝通,讓消費者知道有機、無毒的健康生產過程,推廣「地產地銷」的環保觀念,為小農行銷開出一條新道路。


十八份指北投泉源里登山路以西區域,全境屬國家公園管理區以及山坡地保護區。此區域是百戶人家的小型聚落,擁有豐富自然景觀與人文資源,深具歷史背景及山村聚落特色。


同時這裡也是台北地區少數仍農作的地區。甫接任北投社區大學校長一職的謝國清說,北投山村離都市只有20分鐘車程,因陽明山的環境特色,種出來的蔬果毫不遜於中南部的產品。


十八份的農友多為小型農家,行銷管道則在行義路一帶或山下的傳統市集販售。但不同於其他攤販,十八份的農友堅持種植「社區當令」的農產品,更以自然或有機的方式耕種。「我們希望藉著農民市集的計劃,將散落在北投的生產者聚集起來,強調友善土地、健康生產的農業價值」。


上週六是最後一場農民市集試辦,為了在清晨八點趕上居民採購食物的黃金時間,不少農民在前一晚「趕工」,就為了讓消費者吃到健康的好食物。如農友康美子,將自植的蔬菜製成泡菜,並利用紅麴、雜糧等作物,手工製作饅頭販售。


康美子羞澀不多話,但談及自家泡菜卻鐵定開啟話匣。康美子拿著裝泡菜的小盤讓來往民眾試吃,一邊強調「自己種的,沒農藥!」她的泡菜吃起來不會酸得刺人,雖醃漬過卻還吃得出高麗菜和大白菜的些微甜味,口感和一般市面販售的泡菜比更是脆利爽口,「我可是從前一天晚上10點忙到今早咧!」


像康美子這樣埋頭耕耘的農友不在少數。如78歲的詹枝花,瘦小、背脊彎曲、腳微跛,這是她自7歲起開始農作留下的身體記憶。詹枝花和丈夫在東昇路往後山方向右手邊一片開闊的梯田耕種。


因此區為「北投安心蔬菜區」,詹枝花的蔬果自然完全有機。不少主婦經過,都被她小巧可愛的紅蘿蔔吸引。詹枝花為了有機耕作,得花上更多時間巡園、防蟲害,雖她小小埋怨「我做到(種田)脊椎四根彎掉」,但辛勤勞動的結果讓她看起來只有50多歲。


詹枝花強調,新鮮有機的食物最好吃,在沒有客人的時候,她便啃著自家的紅蘿蔔,像活招牌。而詹枝花旁邊的攤位是種植桶柑的詹敏慧。詹敏慧平時在北投溫泉路附近擺攤,為參加農民市集,原先的攤子讓國二的女兒照顧,而她小六的女兒則跟她一起到市集勞動。


問及孩子覺得假日得顧攤辛不辛苦?詹敏慧的小女兒羞澀地說:「還好啦。」詹敏慧在一旁大笑說:「當然還好,因為我有付工資啊!」詹敏慧也不使用農藥,和親戚趙懷弟約從10年前開始有機耕作。除桶柑外,也種植一般蔬菜如韭菜、菜頭。


詹敏慧驕傲地指著自家的桶柑說:「現在很少人種這個了!」桶柑在陽明山因氣候及地勢條件,照顧困難,種植的人愈來愈少;「但因十八份在大屯山,濕氣重又是火山岩,這裡的桶柑吃起來和其他地方絕對不一樣!」


詹敏慧指出,農產品會因環境條件而有不同生命形態,加上近年有機食品風行,更讓她和丈夫堅持耕種。她說明,桶柑只放有機肥,不噴農藥,但得花不少心力防蟲害,「不過雖然醜,吃起來酸中帶甜的滋味絕對難忘!」


趙懷弟補充,有機無毒農業絕對是未來趨勢;她坦承剛投入時常因賣相不佳、無收成而想打退堂鼓。「但是一投入就難回頭了!」趙懷弟說,農友都希望種出來的食物可以現摘現吃,因此只要消費者願意支持,再難都會堅持下去。


一早趙懷弟準備設攤時,有位主婦看到她賣的韭菜,立刻驚嘆地說「我吃別的菜已經吃到沒味道了!我要等!」便佇候一旁等趙懷弟把菜挑好,買了一大袋回家。趙懷弟的韭菜只要輕輕撕開,清香便立刻發散。「這是噴藥的菜不可能有的菜香!」食物的原味,來自健康土地的灌養,趙懷弟這樣強調。


事實上,有機、無毒農業,不只具有健康與環保的概念,同時也極富教育意義。位於中正山步道旁的立祥農場,是北投僅存的兩家草莓園之一。從前任園主開始栽種草莓,現任園主吳方村承繼兩代種植技術,堅持不用藥,並加入創意,將草莓田變成草莓盆栽。


代替兄長吳方村到市集和消費者溝通的吳方伶認為,農作物是生命,如何成長、照料,都可以是教育素材。近年不少學校也在校園推廣種菜、種稻,不但成為學校特色,更是完整的生命教育。


因此立祥農場將有機草莓放在較深的盆栽,以利草莓的根繁延;在推出草莓盆栽時,很多人都訝異並質疑「到底種不種得出來?」吳方伶說,其實只要陽光和水份充足、澆水時不碰到果實,並在產季(25月)花功夫將盆栽底層的老葉摘除,便能順利結果5次。


而因草莓結完果實後便會自生新苗,不用換盆,非常便利。「很多有概念的父母,都會買回家和孩子一起種。」吳方伶表示,照顧植物和照顧動物一樣,都能讓孩子獲得啟發,也能和部分學校課程配合,很受到家長歡迎。


不過,寓教於樂、健康飲食,不能只靠農民的努力,還需要消費者的支持。偶爾向詹敏慧買菜的北投市民蔡太太說:「她的蔬菜真的好吃!」蔡太太表示,她很支持節能減碳、地產地銷,所以即便詹敏慧的菜比別人貴,她還是買,「不支持農民,她們可能再回頭用藥,對環境或自己的健康都不好。」


但蔡太太也坦承,她對詹敏慧宣稱有機耕種的相信是出於「她們看起來都蠻誠懇、憨厚」,但有機農業不能只靠她這樣的消費者撐起來。蔡太太認為,政府應該協助小農進行有機認證,否則難以取信一般社會大眾。


但謝國清指出,因台灣環境濕熱,要農民完全不用藥真的困難;北投區農會推廣組辦事員魏俊凱也坦承,目前多數農民還是習慣使用農藥。雖然農會協助農友檢驗殘毒標準,「但當然能不使用就不使用是最好的」。


謝國清認為,折衷現實環境與健康標準,台灣或許可以思考發展出不同的認證標章,如「完全有機」、「無毒」,讓農友有較多彈性,階段性地改變農友的農法與消費者觀念。


不過目前要取得認證標章,不但標準不一,也因認證機構多為私人企業、索費高昂而使農友怯步。魏俊凱表示,農會因與農民太親近、檢驗機械昂貴等條件,不適合當「公正認證」者;農委會雖曾補助農友進行有機認證,不過現已取消,就連一般生產履歷也不再強制要求,有點可惜。


謝國清希望,政府在現代人重視健康的風潮下,應重新思考如何協助農友,將標章清楚劃分、協助獲得認證的可能,有機農業才能發展。未來北投社大也將和社區再繼續溝通,若農友與社區意願高,將繼續以農民市集的方式推廣,希望更多人加入「讓自己健康、他人快樂」的行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