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記者胡慕情台北報導】養生菇類成飲食風潮,台灣人一年為了吃菇,得砍掉88個大安森林公園的樹。植樹節前夕,地球公民協會發佈長達半年的調查報告,呼籲農委會研發木屑替代品,減少砍樹。


地球公民協會執行長李根政說明,目前台灣栽培的食用菇,除草菇與洋菇以稻草為栽培基質外,香菇、金針菇、杏鮑菇、秀珍菇、木耳、蠔菇等都以木屑當做主要營養來源。


隨著菇類成為明星食品,伐木需求也增高,伐木量最多的地區為苗栗、台東、新竹,9成以上伐木區未經申請評估就進行,僅不到200公頃面積經政府許可。


調查指出,未經申請的伐木主要來自山坡地原住民保留地的「農牧用地」。李根政說明,原民會未清楚評估原民保留地的森林經濟價值,因而在伐木商鼓吹下,許多地主僅以平均每公頃2至4萬的價格,將林木賣給伐木商;伐木商將林木砍下後,便將其粉碎成木屑,提供給養菇者做太空包。


李根政難過地說,為了養菇而砍的森林,多是復育數十年的次生林,不少伐木商直言其中有部分原始林。若以林務局資料換算,養菇一年砍伐2,367公頃林木,每年就減少吸收8.8萬公噸二氧化碳、減少釋出6.6萬公噸的氧氣,減少涵養473.4萬立方公尺的水資源,換算為經濟損失至少8.8億元。


伐木成本還包括開路整地、清除地表植被,尤其是山坡地,不但是重要維生系統與生物棲息地,對水土保持、水源涵養,更是效益卓著。但開路伐木導致地表嚴重裸露、土石鬆動,嚴重影響國土安全。


李根政說,台灣每年因土石流失造成的損失相當驚人,加上低海拔次生林生物多樣性受衝擊,每片砍伐林地至少需10年才能恢復部分生態,這些未被計算的環境成本遠遠超過8.8億元,由人民買單。


蠻野心足生態協會秘書長林子凌表示,一般林木砍下後,至少有5到10年使用期,但做成太空包,只能用3個月且一次即丟,台灣對菇類的需求量大,就要用心面對生產過程。主婦聯盟常務理事陳曼麗指出,稻草可以養出洋菇,也可能有木屑之外的替代品。


荒野保護協會秘書長施純榮說,森林一旦被砍,損害無法彌補。呼籲林試所與農試所找到新的使用方法外,也希望林務局與農委會推動產地證明,讓消費者知道太空包的來歷,「畢竟菇農是要做生意,而非要伐木。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