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記者胡慕情台北報導】苗栗後龍科技園區開發案因將引進4成光電產業,恐重蹈新竹霄裡溪水污事件,引發居民抗爭。昨天後龍鎮灣里居民冒雨北上環署抗議,高喊「假科技、真污染」,要求開發案不應通過,環評委員因爭議過大進行表決,做成退回專案小組再審決議。


苗栗後龍科技園區預計引進化學、塑膠產業,光電產業等電子廠商。於96年送環評審查,因牽涉保安林解編、水資源分配及可能的環境荷爾蒙污染問題,經專案小組3次初審後,做成有條件通過決議、送大會討論決議。


但3次專案審查都未有當地居民意見參與,昨天北上農民氣憤指出:「我們等縣府要來做土地查估才發現!」灣寶社區自救會長陳幸雄指出,開發場址是特定農業區,一旦開發,污水不可能依地勢入海,入海也將影響保育動物中華白海豚,「不入海,就恐污染地下水,農作物將受毒害!」


蠻野心足生態學會專員陳奐宇質疑後龍科學園區的開發必要性,「報告中都沒提出數劇說明,只說『很需要』;但立院預算中心資料指出,科學園區尚有279公頃未使用、廠房閒置近30%、工業區有5百多公頃未租售」。


但苗栗縣長劉政鴻說,近年招商成功但缺乏5公頃以上土地;保安林已送政院核定為「重大經建案」解編,「我們認為政院支持開發」。他說:「此地是因根據非都市管理規則變更被迫辦地重劃、成為特定農業區,不然是一般農業區。」並說此地表土只有3公分,「別說西瓜,連花生、地瓜都種不出來」。認為開發後居民可穩定就業,堅持開發。


灣寶社區巡守隊成員張書銘和父母一起種植有機西瓜與稻米多年,他質疑,「若土質不良,我們五代人怎麼活下來的?」農委會也在去年12月底於區域委員會審查後龍科技園區可行性規劃報告時,也強調此場地「有60%土地維持農業使用,是稻米及其他作物『高適宜』地區」,不同意變更做為工業使用。


台北大學城鄉發展與不動產環境系副教授廖本全認為,此開發「必須回應政府的工業政策農業政策」。他指出,此開發案是「10年前的唯一方案」,基地評選指標至今未充份釐清,現況分析只有「苗栗縣」的資料,場址資料全無;環說書只談施工跟產業影響與就業機會,卻未談及文化環境跟農業生產影響,加上多數居民反對,根本不應開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