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記者胡慕情台北報導】全國能源會議今天召開,政府擁核決心強硬,導致風力發電業者英華威出走;但全球鈾礦將在50年內枯竭、核安、核廢爭議未決,環保團體呼籲政府改弦易轍,順應世界潮流發展綠能。


立委田秋堇表示,英華威是台灣最大、唯一的民營風力發電公司,在馬政府高喊節能減碳之際出走,是一大諷刺。田秋菫指出,全國能源前置會議只談核能、《再生能源發展條例》遲未立法,是出走最大原因。


綠色公民行動聯盟成員崔愫欣說,全國能源會議分組會議時,並無反核、擁核人士對話空間,會場內全是擁核人士與耗能產業代表,在場內強調核電安全,「但核四早已成為泡水核電廠」。


核四違反徵收地主自救會代表楊木火表示,核四廠安全會議召開時,當地居民無法參與,後來才知道是因颱風導致核四的反應爐淹水;楊火木不解,過去的全國能源會議早已做出無法完全監督核安的結論,為何現在再度擁核?


田秋堇表示,台電不斷推銷核電的好處,但鈾礦50年內就要用完,即使是天然氣只能撐60年;台大海洋所教授楊肇岳指出,核電廠最怕地震,2007年,日本新潟縣內的柏崎刈羽核能電廠(世界上最大的核電廠),在地震中受損嚴重,發生輻射物質與冷卻水外洩、變壓器起火等狀況,至今停機無法復工。


田秋菫透露,距核四30公里的海底處,就有一座活火山,「全世界沒人蓋在這種危險地帶」。此外,核廢也是一大問題,政府目前編列1千億預算埋核廢料,但引起離島與偏鄉居民抗爭。雖台電聲明可透過公投解決,但鄰避效應無法避免,對當地居民並不公平。


楊肇岳說,核電確實可以大量發電,但全球核電增廠比例下降,因應暖化及能源危機,美國已推出綠色新政,就連京都議定書中的清潔發展機制,也將核電排除在碳抵減方案外。但台灣卻反其道而行,聲稱再生能源發展有困難,所以必須擁核。但擁核只是提供更多石化工業發展機會,無益減碳。


綠色消費者基金會董事長方儉直指,再生能源發展困難是政治決心不夠。他認為就算《再生能源發展條例》通過,廠商也缺乏意願投資,「政府一直未將再生能源發電的外部成本內部化,燃煤發電跟再生能源發電價錢差不多,投資廠商當然怯步」。


英華威風力發電集團董事長費佛樂日前也抨擊,台電收購再生能源電價太低,每度僅2元,但每度電至少要3.5元才合理;此外,費佛樂認為申請蓋風力電廠的手續複雜,英華威第一座電廠從申請到核准花了6年,「誰要等?」


崔愫欣表示,發展再生能源不僅顧及環境,也可解決經濟風暴帶來的失業問題,美國總統歐巴馬已停止核能相關經費,推動綠色新政、提供300萬個工作機會;德國則光發展風力發電,就提供了25萬個工作機會;而聯合國環境規劃署與國際勞工組織最近發表報告也指出,2030年前,全球將再投資6300億美元,可新增2233萬個工作機會。環團呼籲政府懸崖勒馬,發展綠能、停止擁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