莫拉克侵台邁入第10天,家園受創的部落居民被安置到山下避難。即將開學、家園卻尚未恢復,部落居民公開求援,他們急須外界提供課輔志工與書籍、師資,在開學前接續孩子的被中斷的學習、安撫受驚的心靈。他們盼望在開學前能進駐到安置場所,提供學童轉移注意力的輔導課程。


受土石流威脅的那瑪夏鄉部分居民目前安置在高雄佛光山,但仍有7百多位居民沒有下山。那瑪夏鄉布農文化發展協會總幹事韃虎‧伊斯馬哈單‧伊斯立端表示:「留在山上的居民很清楚自己的選擇,會自己負責。」


走入佛光山的福慧家園,是那瑪夏鄉與桃源鄉部分居民的安置場所。聽聞政府要居民遷村,居民很擔心。桃源鄉高中村布農族居民伊斯坦大‧伊書說,高中村算是受創較不嚴重的,許多居民都不願下山,村長擔心土石流再爆發、懇求居民離開,居民才下山,但現在族人還是希望快點回家。


居民不願下山「是擔心政府之後就不開路,我們就回不了家」;被安置在平地的部落居民個個驚慌或恍惚,他們說:「下了山,我們就不是『居民』,而是『難民』。」三民國中教師葉一萱指出,原住民離開部落,幾乎不受任何法律保障;加上部落被安置到平地後,必須面對部落分散的狀況,對原住民來說,等同另一種毀滅。


葉一萱說,小朋友快開學了,雖然目前那瑪夏鄉的南沙魯(民族)、瑪雅(民權)、達卡努瓦(民生)3個村落的國小學童,已確定分配到平地的學校、國中生則到普台中學暫讀、高中以上學生可回到原學校就讀。但原住民部落間的凝聚力強,孩子被分散,形同家族和村落被分散,對原住民後續重建與心靈輔導傷害很大。


居民到佛光山安置所已一周。佛光山的師父對原住民很禮遇,盡量滿足需求,但佛教並非原住民傳統信仰,原住民面臨極大的生活適應挑戰。


「老實說,能吃一周的素食已經很厲害了。」葉一萱知道吃素是迫不得已,也是對安置所的尊重,但這對居民並非最好的安排。佛光山雖設有心靈交流站,希望撫平居民受創心靈,但語言不通,平地人都很少會去告解,何況是原住民?


目前居民面臨政府「擬遷村」的宣示,已召集在安置所內村落的村長或長老組成「佛光山安置所自治會」,希望在安置所先回復正常生活軌道,開始討論往後重建問題。


目前村民打破村落界限,將安置所視為一個團體,將居民分為婦女、保安、松年會、社青與青年會等。社青及青年會負責各年齡層學生的課業及活動;婦女會及保安組負責環境清整、劃分吸菸區、維護安全及生活秩序;松年會則肩負文化傳承,包括教導族語、練習報戰功等。


葉一萱說,安置場所無法完全滿足居民災後心理輔導需求,轉移注意力是最重要的事。目前居民考慮參考九二一災後,教導孩子課業或才藝輔導等方式的做法;但面臨師資不足的窘境,急須社區大學、各界志工提供書籍、師資,在開學前兩周安定學生的學習和心靈。


葉一萱感嘆,目前安置所難以穩定民眾浮動的心情,想回家的心情愈來愈強烈,畢竟沒有重建,就沒有生活經濟來源。政府雖然開放災民以工代賑,但葉一萱說,「居民的交通工具都在山上,路也沒搶通,政策根本無法落實。」當務之急,還是應該讓居民快回部落。


韃虎進一步表示,「就算要遷村,也要回到舊部落!」居民並非不希望在安全的地方居住,但重建與安置需要考量原住民的文化與切身需求。那瑪夏鄉居民希望政府看見原住民生活方式與所需條件,災後重建過程,不能少了原住民的聲音。若有民眾願意協助擔任才藝課輔志工或提供閱讀資源,請與青年組負責人趙憶忠聯絡:0980-488-061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