反服貿黑箱佔領立法院行動迄今已超過三百小時,由於總統府方與行政院未積極回應民間訴求,超過兩千名民眾於三月二十三日發動佔領行政院行動,後導致暴力鎮壓,震驚國際。佔領民眾於今(三十日)日號召公民站上凱道,一共有超過五十萬民眾參與。人潮從凱道蔓延至中山南路、忠孝西路甚至接近善導寺與華山藝文中心,聲勢驚人,連主辦單位也相當驚訝。

佔領立院的學生代表之一陳為廷呼籲馬政府不要再心存僥倖、不要忽略人民意志,將與民眾繼續要求府方實踐「制定兩岸協議監督機制」、「兩岸協議監督機制立法完成前不得通過服貿」及「召開公民憲政會議」三項訴求。

民主必須重生

為反制公民於凱道集會的行動,總統馬英九於二十九日晚間召開記者會,開門見山為二十三日的佔領政院行動定調為「違法」。馬英九表示:「當晚違法失控的行徑所導致的衝突,讓全台灣民眾都非常憂心,台灣好不容易建立的民主,會不會走樣?解決重大公共政策爭議的民主機制,會不會失靈? 如果任何公民團體,都可以因為自己堅持的公平正義原則,而以霸占政府機關為手段,要求大家一定要接受他們的訴求,那麼未來其他的公民團體也可以群起效尤,以霸占國會為達成目的的手段,台灣的民主政治要如何運作?」

「佔領行政院行動,是因馬英九以傲慢、獨裁者的姿態,完全否認佔領立法院的行動訴求。這非但是攻擊運動,更對抵抗運動有高度殺傷力,佔領行政院僅是抵抗運動的進一步回應。」台灣守護民主平台強調,「佔領行政院濺血,是行政權刻意挑起的衝突,國家暴力才是最大的危險原凶!」

台灣守護民主平台成員、中原大學財經法律系副教授徐偉群進一步指出,「馬英九的態度,才是台灣民主失靈的癥結!」徐偉群表示,馬英九認定抗爭行為違法,意同否認國會無權監督行政,「馬英九肯定立委張慶忠三十秒通過服貿具有法律效力,則在對台灣社會宣告:他的統治模式就是國家基準!總統透過黨主席身份,一手掌握行政跟立法,這是獨裁統治!台灣民主將死,必須重生!」

執政黨:抹紅談判成果

執政黨與民間團體各執一詞,關鍵在於雙方對行政程序是否「黑箱違法」有不同見解。經濟部次長卓士昭說明,《服貿協議》是根據二〇一〇年六月生效的ECFA第四條的授權所展開的協商,協商後都有公開對外說明,磋商過程也與兩岸工商協會進行溝通達110次之多。經濟部主張,依據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》第五條規定,除非協議涉及法律修正或應以法律定之,否則可於行政院核定後送立法院備查,「《服貿協議》開放給大陸的64項內容,早已是開放給外資的項目,因此不涉及現行法令修改,當然可以直接予以立法院備查。」

不過,服貿協議送進立法院後,民進黨主張服貿協議不可直接視為行政命令、必須逐條審查。於二〇一三年六月二十五日,經朝野協商後同意強制逐條審查並且表決通過,且未經實質審查通過前協議不得啟動生效。執政黨雖在口頭上表示「尊重立法院決議」,私下卻認為這是刻意杯葛。

卓士昭說,民進黨要求依照協議內容舉辦公聽會卻一直推延,總召柯建銘更公開表示不會讓《服貿協議》於這會期通過,「但我們簽署前曾三次到立法院做專案報告。經濟委員會中的民進黨籍立委段宜康、姚文智等,都有出席。《服貿協議》簽署前更向立法院做詳細陳述,這怎麼會是黑箱作業?」

經濟部長張家祝直言:「服貿能不能通過,我們一定尊重立法院程序。但絕對不允許為反對而反對的人士 在抹黑、抹紅我們的談判成果!」擔憂民進黨強力杯葛《服貿協議》,最終釀成這次紛爭。

過時法令的陷阱

儘管《服貿協議》涉及兩黨惡鬥,民間團體認為,於法於理,《服貿協議》都必須退回重談。中研院法律所副研究員邱文聰指出,執政黨以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》判定《服貿協議》是否需要送立法院審查不合時宜。首先,在簽訂ECFA時,因事涉人民權利關係,立法院早就針對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》第五條提出修法,只是迄今未修法成功。

邱文聰表示,行政院當然有初步認定《服貿協議》是否只需備查的權力,「但兩岸關係非常敏感,行政機關不能主張這是它的核心權力。」邱文聰強調,執政黨以出問題的操作標準來推動服貿是不正確的,「況且是否涉及修法的定義,必須回到中央法規標準法來看,只要涉及人民權利,就必須以法律訂之。這是監督權利,當立法院說要逐條審查,執政黨就應該遵守。」邱文聰說,一開始,民間團體也支持逐條審查,「那時候大家還對國會審議機制有期待,但張慶忠三十秒通過服貿,等同最後一根稻草。我們現在認為,服貿根本應該退回中國,要簽,必須再談!」

被新自由主義模糊的底線

民間團體的訴求,府方一直無法接受。關鍵在於,擔憂影響日後其他協定的簽署。馬英九表示:「如果服貿協議不通過,將嚴重傷害我國國際信用與貿易自由化的努力,也一定會影響我國加入《跨太平洋夥伴協定》(TPP)與《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》(RCEP)的機會。這會傷害到整個台灣經濟的未來!」

張家祝說,台灣經濟發展仰賴對岸經貿,長久以來GDP有七成都是靠出口,其中六成多都靠製造業,服務業沒有拓展市場的機會。根據中華經濟研究院估算,簽訂《服貿協議》後,服務業對大陸的出口可增加37%,總產值估計將增加約120億台幣。「我實在不知道哪個產業 開放後一定會受創!」

為此,經濟部大動作召開記者會,抨擊民間的反對意見是「不實謠言」。經濟部表示,為因應貿易自由化,包括服貿與貨貿,共編列982億的預算,作為貿易救濟措施。但民間團體質疑,服貿衝擊評估內容未真正反應各產業影響,982億的成效,令人懷疑。此外,姑且善意看待府方預算是為提升服務業品質,但依據《服貿協議》的列表來看,簽訂後恐怕稀釋更多白領階級的工作機會。

中興大學經濟系特聘教授陳吉仲強調,兩岸具文化跟語言共同性,無論開放項目為何,絕對不像對美國或日本的開放只是多一個選擇,「而是會有取代效果。」他以開放勞工為例,「經濟部一直不願意承認有開放勞工,但它指的是藍領階級,白領算不算勞工?」陳吉仲說明,服務業裡分跨境服務、境外消費、商業據點呈現(獨資、設立分公司)及自然人四種投資方式,投資三十萬美元,即可帶兩位主管跟技術專業經理人,一共可以帶十二人,一次給三年簽證、無限期延長。「這是國家規定具體寫的,府方卻一直否認,更重要的是,原條例跟開放模式都沒有提配套!」

當服貿成為敲門磚

民間團體力擋服貿,源於與政府討論開放自經區衝擊時,發現台灣幾乎毫無把關機制,未來若持續無底線地向中國開放,將嚴重衝擊弱勢產業如農業部門,不過馬英九否認此說法。

「ECFA簽訂時,我被罵得多慘,可是四年下來,ECFA對台灣的貢獻很大,我們跟大陸的農產品貿易過去一向是逆差,去年我們出現了幾十年來的第一次順差,從三億美元逆差變成一千萬美元順差。為什麼?臺灣的水果、石斑魚還有花卉到大陸都賣得不錯。如果我們有這樣的機會讓台灣人民到大陸賺錢,我身為總統,仍然要限制它嗎?」

但根據韓國經驗,自由貿易對農業的衝擊,約在協定簽署後的第五年開始受影響,十年後會損失2.47%,民間評估的影響,則為政府認定的十二倍。其關鍵就在於自由貿易往往造成農業技術外流。陳吉仲說明,中國生產的農產品和台灣農產品替代性高,政府又未能完全管制台灣農產品技術外流,「兩岸農業生產環境接近,運輸成本又比其他國家低,加速兩岸貿易自由化,將導致台灣農業無法永續生存。」

陳吉仲預估,一旦加入TPP,農業部門一年將損失兩百三十億至三百億,且影響將集中在稻米、水果、畜產品。台大農藝系教授郭華仁預估,開放自由經濟貿易區後,情況將比TPP和服貿更加嚴重。「因此服貿是不是要逐條審議根本不是重點了,重點是我們需要一個把關機制,預防政府以經濟之名徹底失守底線!」陳吉仲強調。

監督機制攻防戰

目前民間團體的訴求,是「兩岸協議監督機制立法完成前不得通過服貿」,以避免衝擊,張家祝原先立場強硬表示,「不是不能修改協議,但通過前修改,就必須重啟談判。因此協議在生效前不得修改。民間團體擔憂的衝擊,可在協議生效後透過協議的第八條,進行緊急磋商,以落實補償措施。」

邱文聰反駁:「國際書面協定,包括條約跟行政協定,效力分兩個層次,一個是國際法,一個是內部法的效力,國際法跟內部法的效力,理論上是分開來看。」邱文聰說,國際法簽完後要有內國法的過程,比方批准,「但兩岸服貿內國法完成了嗎?還沒。對外國際生效了嗎?也還沒。因為要內部法完成後才通知對方,現在兩岸都沒有完成。在這還沒發生之前,為何不能修改,民間完全不懂。」

雙方僵持不下,怨氣持續高漲,馬英九只得釋出善意, 明確承諾「支持兩岸協議監督機制的法制化,呼籲立法院朝野黨團,盡可能在本會期結束前,完成兩岸協議監督機制法制化。對於已經簽訂並且送到立法院審議的協議,可以同時進行審查,並行不悖。」 馬英九說明,此監督機制包括「議題形成」、「業務溝通」、「協議簽署前」、「協議簽署後」四階段,陸委會已研擬具體法制化措施,將於下週對外公布。

然而,馬英九所指的監督機制,即是原先在《兩岸人民關係條例》即存有的監督概念。也是張家祝所稱的協議生效後的補償措施,只是當時未明確法制化,現今因爭議過大而被迫立法。 邱文聰表示,就算立法,國民黨的監督機制也與民間團體認知有極大落差。邱文聰說,影響評估要做很容易,「關鍵是作假的怎麼辦?有無任何有效方法處理它,讓立法院可以去監督?」目前國民黨提出的四階段監督機制,缺乏釐清事實的機制,幾乎是行政權說了算,即便民間質疑,行政機關也不解釋。「因此民間版的法制有一個很重要的機制,即是官方可做影響評估,民間也可以做,雙方若有不同結論,將允許立法院要求行政機關提出書面證據跟文件,若行政機關不提,即可退回,甚至傳喚證人。」

台灣守護民主平台表示,總統兼黨主席、選舉制度造成大黨獨大、不當黨產妨害公民競爭,導致制衡失靈、公民投票權無法行使、罷免門檻高,是佔領行動會延續至今的主因,「這證明一件事:憲政體制已經千瘡百孔!」反服貿,不再僅是行政程序出包的問題,更是民間對社會經濟不正義,權貴集團壟斷國家利益,及新自由主義侵害弱者社經文化權以及資源的反擊。「馬政府若對此仍無意識,爭議一定會持續擴大!」